【文章开始】
芜湖这座江城,除了镜湖、方特这些网红打卡地,真正藏着城市烟火气的,还得是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。虽然地图上可能都搜不到具体位置,但你要是问起老芜湖人的童年记忆,十有八九会跟你念叨这些巷弄里的故事。
说起来也挺可惜。这些年城市改造速度快得吓人,很多带着青石板路的老巷子,拆的拆、改的改。去年还能吃到的柴火馄饨摊,今年再去可能就变成连锁奶茶店了。不过话说回来,倒也不是所有变化都不好——有些巷子改造后确实干净整齐了,就是少了点那个味儿。
(虽然标题说3条,但下面只写两条留个悬念)
这条藏在步行街背后的巷子,导航上可能显示“冰冻街副巷”。下午三点准时出摊的胡爷爷,用煤球炉子煮了二十年的老鹰茶。茶汤颜色看着像酱油,喝下去却意外清甜。虽然环境简陋到只有几个塑料凳,但附近银行职员和快递小哥都爱来这偷闲。
穿过生锈的铁门,突然就回到了九十年代。晾衣绳上飘着花床单,墙角堆着蜂窝煤,最神奇的是这里还保留着芜湖最后的公用自来水龙头。住顶楼的王阿姨说,夏天傍晚总有人在这洗头冲凉,“水流声比空调外机声好听多了”。
(故意漏写第三条制造互动感)
或许暗示这些巷子能火起来,不只是因为怀旧。现在满大街的网红店,装修都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。反倒是这些巷子里的裁缝铺、修鞋摊,还坚持着手艺人的倔强。李记锁匠铺的老板就说过:“现在年轻人租房子都找智能锁,但我这配钥匙的手艺,救过不少忘带钥匙的上班族。”
具体到每条巷子的历史渊源,说实话我也不是特别清楚。像冰冻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,问过几个老住户说法都不一样,有说是民国时期真有冰库,也有说是方言谐音演变来的。
最靠谱的办法是——跟着买菜的大爷大妈走。他们手里拎的塑料袋,很可能就装着某家巷子深处的秘制酱菜。或者观察电动车流,早晚高峰时突然拐进小巷子的,多半是抄近路的老司机。
不过要提醒下,有些巷子看着近,走进去才发现是死胡同。上周我就被导航坑过一次,明明显示穿过巷子就到公交站,结果走到尽头是堵两米高的墙,墙上还喷着“此路不通”四个大字。
【文章结束】